个人登录 | 企业登录

我市全力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来源:铜川日报

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突出重点,补强短板,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努力实现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明确目标,夯实责任。我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不断建立完善市、区县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落实各级政府水土保持工作主体责任,明确实施目标任务,突出综合治理,强化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参与,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有关内容。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在全省开展的国家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中获得好的名次。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6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05座,水土保持率达到69.83%,区域水土流失强度由中度以上为主逐步转向以轻度为主。

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省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争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实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保护、矿区整治、田园综合体、水生态修复、示范园建设等项目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40余个,完成投资近2亿元。特别是从2021年以来,实施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旱作梯田5万余亩。实施的国家、省级水保生态建设项目质量高、效益显著,极大提高了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度。

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打造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升级版。2018年,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了20192025年全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任务和布局,落实预算奖补资金,成立工作机构,建立考评机制,明确各区县政府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主体责任。方案提出,到2025年,按照“2水系-8流域-3道防线-4大功能-7大工程”总体构架,即在境内石川河、北洛河两大水系的漆水河、沮河等8条流域内,设置3道水土资源保护防线(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防线),划分4个功能类型(水源保护、生态农业、宜居环境、休闲旅游型),实施7大工程(生态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监测)。同时,制定了《铜川市生态清洁小流域评定办法》,为持续推进全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2019年,市级财政下达1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截至目前,建设的王家河、大同沟、柳树台等多条生态清洁小流域的三道防线架构基本形成,综合效益正在显现。

坚持示范引领,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现。我市坚持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在不同类型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及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等。宜君县福地湖、哭泉梯田被命名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通过实施印台区鸭口矿区水土保持治理、印台区三里洞红矸山生态保护修复和王益区军台岭水土保持田园综合体等工程,使其成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水土保持生态品牌,为后续水保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十三五”期间铜川建成的近100座防洪型、灌溉型和生态型等各类涝池,在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也成为铜川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王家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正在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

强化水土保持综合监管工作。我市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主体责任,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持续推进水土保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建设,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持续推动监管机制和方式创新,建立和完善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通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对全市水土保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制定并公开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权力责任清单,充分利用遥感监管手段,发挥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方式,并对疑似违法违规扰动图斑进行现场复核,实现了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全覆盖和实时跟踪监管。同时,积极转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方式,规范自主验收程序、内容和标准,夯实生产建设单位主体责任。

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应用工作。我市不断完善泉子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综合观测试验站基础设施,建立了云数据库,实现了省市监测数据传输同步和24小时在线监测。该站已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中的重要监测点,也是国家在子午岭区域内布设的唯一水蚀径流观测试验站,被水利部列为陕西省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考核监测站点之一,标志着我市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