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登录 | 企业登录

我市聚焦重点项目推动工业“质效双升”

来源:铜川日报

2022年,全市工信系统围绕“努力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幸福美丽铜川”的奋斗目标,统筹工业重点指标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落实“四个大抓”要求,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链长制”取得更大成效,聚力“4个十”,聚焦重点项目,全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坚持“稳”字当头 全面完成十项重点目标任务

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位置,围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工业投资增长8%、规上企业培育30户的目标,服务企业解难题,狠抓项目促投产,力促工业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筑牢工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着力提振全市制造业发展规模,力争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以上,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例达80%以上。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目标,推进铝及铝合金、汽车装备配套和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三条产业链的“补链、扩链、强链”工作,通过内增外引、项目建设等措施,推动产业链上规模、提质量,力争三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

围绕工业稳增长强化政策支持,出台新一轮支持工业稳增长措施,优化工业经济发展政策环境,特别是支持多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等。

按照市委书记专题会议精神,谋划制定符合铜川工业实际“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一批绿色工厂和节水型企业。

深入实施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0.66%,完成5个省级认定工业新产品。

深入推进“双百双千”工程,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包抓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积极化解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问题办结率达到90%以上,促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扎实推进民营经济增效计划,推动落实《铜川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提升“陕企通”运营质量,畅通诉求渠道,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落实《中小企业账款支付条例》,加大清欠力度,保持动态清零发展态势。

围绕“散乱污”企业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常态化开展整治工作,倒逼企业做好污染整治、达标排放等环境保护工作,全年不发生一起中央和省上通报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加强对工业领域安全生产指导,联合市应急局开展安全生产三年攻坚行动以及工业园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切实做好局属企业和民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力保工业企业全年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围绕主责主业 积极完成十项重点工作

我市把工业品促销作为带动工业企业释能达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围绕铝合金产品、汽车零部件等重点行业企业配套,搭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平台,与比亚迪、法士特等省内重点“链主”企业开展供销对接和专场推介活动,引导市内优质工业地产品互采互用规模超过50亿元。

抢抓中央和省上政策机遇,重点在产业链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汽车产业专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举措,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年争取省市级以上各类资金1亿元以上。

紧盯全年开工、在建工业项目,推动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在上、下半年各组织举办一次工业项目集中竣工投产仪式,确保全年建成投产项目不少于40个,为做大全市工业经济规模蓄积新势能。

高点布局碳基新材料产业,建成天策科技年产50万吨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项目(一期),配套建设并做实天策产业研究院,着力打造一流碳纤维材料研发孵化基地。

积极对接省工信厅,争取在我市举办2022“创客中国”陕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为我市汇聚更多创意资源,激发全市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建成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50户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创建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高水平组织举办好APEC中小企业技术展销会、工业品专场促销会、工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等重大会务活动。

支持耀州窑文化基地、王益经开区和惠塬工业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培育壮大现代陶瓷、装备制造、绿色建材产业,争取2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督促高标准建设印台绿色铸造产业园、王益绿色环保表面处理产业园、卡美特轻量化产业园和智能制造产业园等4个产业承载基地,快速导入一批补短强链产业项目,提升我市对外配套能力。

全面完成2010年以前文书档案向市档案局的移交工作;在局系统积极推广互联网、信息化办公手段,启用OA办公软件,提高公文办理的时效性。

同时,协调市、区两级紧密配合,全力做好资金、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加快推动玲珑轮胎项目、天津笠仓年产3万吨铸件及机加工项目、达美轮毂年产300万只轻量化铝轮毂项目(二期)等10个重点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持续跟踪对接,抓好300万只铝电池包项目、美鑫公司3万吨高附加值高纯铝项目、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等10个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

全市工信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统筹好工业稳增长与提质增效,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工业“质效双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