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登录 | 企业登录

市民政局切实兜住兜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铜川日报

近年来,市民政局充分发挥职责职能,围绕“三个聚焦”,从落实救助政策、提高保障标准、推进精准救助三个方面发力,明确目标,对标补短,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实现了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目标。

全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从2016年的3015元/人年提高至2020年的4830元/人年,增幅60%,稳定高于扶贫标准;建立了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均为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孤儿养育标准从2016年的集中供养1000元/人月(分散供养700元/人月)提高到集中供养1400元/人月(分散供养1000元/人月)。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7655户18429人,较2019年底的5101户12686人增加了2554户5743人,农村低保覆盖率由3.48%提高到5.02%,切实做到“应兜尽兜、应救尽救”,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工作职能,全力兜准底。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有关精神,局党组多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精心统筹谋划,印发了《关于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行动方案》《关于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排查和政策落实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扎实开展了“三排查三清零”行动,重点对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一老一小及重病重残非贫困户进行了100%的入户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一人,坚持问题导向,边排查边纳入,确保将符合政策的人员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在脱贫攻坚工作期间,全市2527名未脱贫人口中,2475人纳入民政兜底保障,占未脱贫人口的97.9%。

创新救助方式,全力兜住底。依托“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畅通救助主渠道。在全市38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救急难”服务窗口,创建“救急难”示范窗口10个,对群众申请事项实行限时办结。自2015年至今,累计受理群众急难事项45645件,办理42550件,确保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省委深改办《改革工作动态》《中国民政》《中国社会报》等先后对我市“救急难”工作进行了报道。建立防返贫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社会救助协理员等多层次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在全市村(社区)全覆盖建立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431个3629人,对突发性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造成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困难人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在全省率先推出非接触式救助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网上受理群众救助13502人次,受理率为93.22%,耀州区石柱镇龙首村村民黄兴民是全省使用“e救助”的第一人。此项工作先后被《中国民政》《陕西日报》进行报道刊登。积极推进低保审批权下放乡镇(街道)试点工作,简化优化审核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时效,方便困难群众及时受助。各区县已全部实现将低保审批权限下放乡镇工作,方便群众办事。

聚焦重点人群,全力兜好底。针对老年困难人群和留守儿童,市民政局在基础设施上重点发力。2020年我市新增民办养老机构3家,对5所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进行改造提升,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建民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业2家,建成日间照料中心5家,农村幸福院改造提升工程正在有序进展中。全面建立了未成年人“三级保护网络”,形成了独具铜川特色的“太阳花工程”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品牌,开展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力保障了全市1074名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全市有374个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投入资金6002.754万元,受益贫困人口7.54万人。在全市农村设立爱心超市331个,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强化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服务,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悬挂了“便民服务牌”,便于搬迁群众在遇到困难或需要办理服务事项时能及时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极大地方便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

今后,市民政局将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目标,以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为抓手,以构建多层次分类救助体系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多措并举,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记者:王焕焕 通讯员: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