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速下降、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与之相同步的,我国的劳动工资也进入了一种新常态,就业人员平均实际工资增速由10%以上的高速增长逐渐降低,新常态下的工资收入分配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新常态下工资收入的变动情况
第一,名义和实际工资增速均下滑。
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6539元,到2014年,名义平均工资增长至56339元,各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4.4%、11.9%、10.1%、9.4%,实际工资增长至49705元,各年的增长率分别为8.5%、9.1%、7.3%、7.1%,名义工资增速呈明显连续下降的趋势,实际工资增速在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
第二,全国层面,平均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工资增长的源泉,2010年至2013年,我国劳动生产率虽然保持了稳定增长,但是增幅却出现了大幅下滑,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相对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10年我国名义和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17.2%和10.1%,到2014年分别降为7.6%和6.7%。更重要的变化是在2012年之前,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都是高于平均工资增长率,而2012年到2014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低于平均工资增长率。
第三,地区层面,大多数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平均工资增长率同时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省份的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在2010年至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除了北京之外,其他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从变动趋势上来看,与2010年的情况相比,2013年有20个省份的实际平均工资增速有所下降,有30个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有所下降,并且在越来越多的省份,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另外,行业间平均工资差距有所缩小。高收入行业工资水平增长的趋势受到遏制,较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水平增长强劲,低收入行业增速分化。不同地区间工资差距总体也在不断缩小。
新常态给工资收入分配带来新机遇
第一,产业升级有助于提升工资水平。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中高端化,一些新兴行业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更强,在提升劳动生产率方面也更有效率,为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第二,职工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工资水平。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创造的智力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岗位,需要劳动者具备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创新驱动的要求。当前我国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程度高等教育的比例接近13%,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的数量从1982年的615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8930人。多年累积的人力资本投入将在经济新常态中释放出其收益。
第三,工资收入分配领域的各项改革正稳步推行。
工资集体协商方面,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并且法制化程度明显加速,集体合同签订数以及覆盖职工数稳步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方面,“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达到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另外,国企高管薪酬、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也都正在稳步推行。
新常态可能给工资收入分配带来不利因素
第一,经济放缓不利于工资增长。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减缓,必然对工资增速产生影响。2011年到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其他年份相比已经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工资增长率也已经有了明显下滑,并且在一定阶段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第二,工资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可能造成企业人工成本压力加大。
2010年以来,工资增速下降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在下降,并且下降的速度更快,使平均工资增速与劳动生产率增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先的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工资增速,变为工资增速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速。这一方面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人工成本压力。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难度加大。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前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将被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取代。这个过程中,一些资源型的传统行业受到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些行业的工资增长难度较大。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不稳定现象的发生,一些企业在停工的同时,向员工支付较低额度的生活费,以此作为过渡和缓冲,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就职工工资权益而言,并非长久之策。
适应新常态的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建议
第一,发挥市场在职工工资决定和调整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经济增速下行导致工资增速下滑,在此过程中既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兼顾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关键的是强调市场机制对工资的决定作用。通过双方的工资协商确定工资水平,一方面使劳动者可以接受,另一方面不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成本压力,双方共同分担经济形势导致的经营压力。
第二,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最低工资制度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需要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频率和幅度进行更加审慎的判断。要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方法,通过科学测算评估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情况,确定兼顾劳动者工资权益和企业人工成本压力的标准。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体制机制,加强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中的三方对话。
第三,加强工资信息的统计分析,为工资宏观调控奠定信息基础。
完善工资和人工成本数据调查制度,改善调查技术以及调查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对工资形势做出预判,在此基础上完善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制度,提高工资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